原文标题:《Scaling Onchain Culture with Base and Zora》
原文作者:@sakshimiishra,Castle Labs
原文编译:BlockBeats
编者按:Coinbase CEO Brian Armstrong 在 Zora 平台购买 Balaji 的创作者代币,再一次将 Zora 和内容代币推上市场热潮。
Zora 网络基本面表现强劲,其代币价格稳定于 0.115–0.12 美元区间,链上内容创作与发行活动保持高位。在 Base App 集成和市场热度回暖的双重推动下,Zora 作为「内容经济」核心实验场的潜力正进一步凸显。接下来,我们将从市场动向、链上活动与生态演进三个角度,深入解析 Zora 和 Base 近期的发展轨迹。
过去一年,Layer 2 赛道竞争激烈,但 Base 却成功突围,不仅吸引了超过 49 亿美元的锁仓量,还孕育出丰富的 DeFi、NFT 和快速增长的 SocialFi 应用生态。
不过,对 Base 来说,TVL 只是冰山一角。它的重点其实是「加密文化」。
这一战略正在显现成果,最近在 Base 上发行的代币数量已经超过了 Solana,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Coinbase 将自家钱包重塑为 Base App,一个面向创作者经济的加密「超级应用」。
通过与 @Farcaster_xyz、@Zora、@Clankeronbase 等 SocialFi 平台,以及 @noicedotso 等迷你应用的深度集成,Base App 把社交内容转化为可交易的链上资产,重塑了创作者变现和社群互动的方式。
这,就是 Base 与 Zora 正在共同推动的链上文化扩张之路。
Base 简史
Base 是由 Coinbase 基于 Optimism 的 OP Stack 打造的二层区块链,目标是让以太坊更快、更便宜、更易用。
截至 2025 年年中,Base 已经实现:
·49 亿美元 TVL
·2440 万月活地址
· 峰值 161.92 TPS
· 过去 30 天超过 2.76 亿笔交易,远超多数 L 2
· 一个由 DeFi、NFT、SocialFi 项目组成的活跃生态
此外,像「Base Onchain Summer」这样的活动,进一步表明 Base 不仅仅想扩容以太坊,而是要为数百万创作者和社区进入 Web 3 打好基础设施。
Base App:从基础设施到文化中心
当 Base 从单纯的区块链基础设施,逐渐迈向「文化枢纽」时,它把创作者经济放在了核心位置。2025 年 7 月,新版 Base App 上线,这不仅是一次品牌重塑,更意味着 Coinbase 从单链支持,升级为全球范围内赋能开发者、创作者和普通用户的完整生态,让他们能直接在链上变现并拥有自己的作品。
Coinbase 对 Base App 的愿景很清晰:打造加密世界的「超级应用」。
Base App 的核心功能包括:
· 钱包
· 社交动态
· 支付
· 迷你应用
· AI 助手
可以把它想象成 Apple Pay + 去中心化社交媒体。用户一旦登录,系统会自动生成智能钱包,无需繁琐的助记词备份。
什么是智能钱包?
智能钱包是一种基于 Passkey 的自托管链上钱包,直接嵌入 App 中,主打「无感上手」。没有浏览器插件,没有频繁切换应用,整个体验更顺滑。
Base 的真正亮点在于它的 SocialFi 整合。通过嵌入 Zora 和 Farcaster 等平台,Base 正试图打破传统 Web 2 平台对创作者的控制,让他们真正拥有自己的内容。
Web 2 创作者经济的缺陷
在 Web 2 世界里,创作者面临艰难的抉择:
- 订阅制:需要持续产出,缺乏人情味,还把内容锁在付费墙后。
- 广告:必须有庞大受众才有意义,却严重影响用户体验。
- 打赏:零散且不可持续,很难支撑长期创作。
更糟糕的是,平台经济严重偏向平台方。如下图所示,TikTok、Instagram 和 X 等平台拿走 85-95% 的价值,只留给创作者 5-15%。即使是 YouTube 相对「更好」的 55/45 分成,仍然将近一半的收入交给了平台。
这种严重失衡,正是 Base 新 SocialFi 战略要改变的地方。社交层运行在 Farcaster 上,帖子可以通过 Zora 即时铸造为可交易的 ERC 20 代币。
内容代币化是一个简单但强大的想法。
每个帖子、图片或视频都可以铸造成可交易的 ERC-20 代币,称为「内容币」(Content Coin)。这将社交媒体互动转化为流动的、可拥有的资产,为创作者创造新的变现方式,让粉丝能够直接参与内容的成功。
除了直接交易外,像 Noice 这样的迷你应用也支持打赏。
截至目前,Noice 上的打赏金额已超过 25 万美元,成为创作者另一条收入来源。
创作者在还能通过以下方式赚钱:
- 内容币的交易手续费(0.5%)
- 保留 1% 的内容币份额,可自行出售
- 每周奖励分发:例如 7 月底,Base App 就向 2900 多个账户分发了 1 万美元 USDC
Base 的创作者奖励机制
在 Base App 上,每一条帖子都会被铸造成一种「内容币(Content Coin)」,总量固定为 10 亿枚。其中,1000 万枚(占总供应量的 1%)直接分配给创作者,让他们从一开始就拥有所有权,并在内容受到追捧时获得收益。与此同时,还有一种「创作者币(Creator Coin)」,它与个人档案绑定,可以作为可交易资产,代表创作者本身的价值。
整个激励模式写入了智能合约,并通过手续费分成来自动执行,所有内容币交易收取 1% 手续费,其中:
- 0.5% 分给创作者
- 0.3% 分给推荐人(0.15% 给交易推荐人,0.15% 给内容创建推荐人)
- 0.2% 分给 Zora 协议
截至目前,这一机制已为创作者带来超过 3500 ETH 的奖励。
创作者币的交易通过 Uniswap V 3 资金池进行,用户可以即时买卖。不过,流动性不足依然是许多中小创作者面临的挑战。与传统平台(如 X,平台抽走 85% 以上的收入)相比,Zora 的体系让创作者能留存超过 50% 的价值,并且还有更多额外的盈利机会。
Zora 与以往尝试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采用了「内容优先」的模式。不是把创作者简单地变成「Meme 币」,而是把代币直接与他们创作的内容绑定,比如图片、文字或视频。当创作者上传一张图片时,可以为对应的代币命名,让它直接反映内容本身。这样的设计让代币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炒作,更加内在化,并且与创作者的表达紧密相连。
Base App 已经整合的一些应用包括:
- Zora:提供内容代币化功能,让用户可以将社交媒体帖子(如文本、图片、视频)转化为可交易的 ERC-20「内容币」,并自动接入 Uniswap 流动性池。创作者每篇帖子会获得 1000 万枚代币,并享有 1% 的交易手续费分成,使 Zora 成为内容铸造与变现的核心。
- Farcaster:作为社交基础设施,提供去中心化的用户互动协议,包括发帖与评论。它与 Base App 集成,为代币化内容提供分享与互动的平台。
- Clanker:一个基于 AI 的工具,用于通过 Farcaster 快速发行 meme 币。用户只需在 Farcaster 上 @clanker,就能在 Base 上创建 ERC-20 代币,并借助其社交整合推动社区化的代币发现与部署。
- Noice:一个 Farcaster Mini App,专注于打赏与互动,是 Farcaster 经济的流量入口。它通过内容打赏提升用户参与度,形成对 Zora 的代币化功能与 Farcaster 的社交层的补充。Noice 的影响力曾在 Base TBA 大会上由其创始人出席而得到凸显。
它们如何协同运作:
- Base App 将 Zora 的代币化技术与 Farcaster 的社交协议结合,让用户能够创建、分享和交易代币化内容。
- Clanker 则通过 Farcaster 的社交渠道简化了代币创建流程,而 Noice 通过打赏功能增强互动。
这种组合效应推动了网络效应的形成,持续吸引创作者与交易者加入。
Base App 作为 ZORA 的催化剂
Base App 与 Zora 的整合推动了 ZORA 价格和链上活跃度的飙升,从交易量到活跃创作者数量都出现了显著增长。这股势头还得益于社区的巧妙运作。在 Base 创始人 Jesse Pollak 的带领下,协调性的 Farcaster 推广和草根热度营销吸引了数以千计的新创作者与交易者。
数据说明一切:
- Zora 的日活跃独立创作者数从 2025 年 7 月 16 日(Base App 发布前一天)的 2,000,飙升至 7 月 27 日的 22,500。
- ZORA 在过去 30 天内 上涨 600%,并因 Binance 上线带来可见度与流动性的提升。其历史最高价达到 $0.14,涨幅高达 1400%。
- 8 月 4 日,Base 上的代币发行量 51,575,超越 Solana 的 Pump.fun(仅 4,173 个),这是自 2023 年初以来首次有链在 日代币发行量上超过 Solana。
Coinbase 的品牌与影响力也在放大 Zora 的增长,从 CEO Brian Armstrong 的「Base Shake」meme 币,到 Pollak 在 Farcaster 上的高频露出,社区持续获得「创作、交易、参与」的理由。
风险:炒作、投机与模式的局限
前文提到过,创作者有 4 种主要赚钱方式,其中包括出售自己分配到的 1% 内容币,但这也引发了不少质疑,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可持续性问题,这个平台究竟是在构建一个长期的创作者经济,还是仅仅是又一个投机性乐园?
2025 年 4 月,Zora 向 240 万个钱包空投了 10 亿枚代币。虽然旨在庆祝增长,但许多代币价值甚至低于 gas 费,没有治理功能。批评者称之为「just for fun」,并认为这分散了长期价值建设。
其代币分配同样引发了关注:
- 38.9% 团队/金库
- 26.1% 投资人
这种高度集中的持币结构引发了对中心化的担忧,尤其是对于一个号称要赋能创作者的平台而言。
围绕 Base App 的经济模型可持续性,外界出现了大量争论。
其中一种批评将 Zora 形容为「超级赌场式的炼狱」,认为 Content Coin 更像是没有内在价值的 Meme 币,其交易更多依赖社交热度,而非真正的内容互动。在这种零和博弈的框架下,Zora 与其说是创作者工具,不如说是一场短期的投机游戏。
毕竟,创作者模式在 NFT 时代就已经出现过,并且最终大多以失败告终。
期间,Solana 联合创始人 Toly 与 Base 创始人 @Jessepollak 还曾在 X 上公开展开过一场 激烈讨论。
这场「哲学性」争论的总结如下:
Toly 的观点
- Toly 质疑 Zora 将社交媒体帖子代币化的价值,甚至讽刺地问道:「lol wut?Zora 上的代币能分到创作者未来的现金流吗?」他称这些代币为「数字垃圾」,将其比作投机性的 NFT 或手游开盲盒。
- 他认为 Zora 代币缺乏基本价值,因为它们并未赋予持有者任何创作者未来收入(如广告分成)的权利,其价值完全建立在投机之上。
- Toly 甚至建议,如果 Jesse 真心相信其内在价值,Coinbase 应该买下这些「几乎一文不值」的代币,以此证明其金融效用。
Jesse 的回应
- Jesse 则强调内容本身就有内在价值,就像艺术,不应仅以即时变现来衡量。他主张 Zora 的代币通过与 Base App 的结合,能够为创作者重新分配价值,其「基本面」正是与创作者的活跃度挂钩。
- 他把 Zora 描绘为一场「无限游戏」,由社区驱动的行动不断创造系统性价值,而不仅仅是投机交易,从而赋能数百万创作者。
用户反应呈现分化
- 有人批评 Toly 的立场虚伪,毕竟 Solana 自身也沉迷于 Meme 币叙事。
- 也有人将这视为区块链理念之争:Base 强调创作者经济,而 Solana 更倾向于投机市场。
不过,除了哲学性辩论之外,Base App 本身还暴露出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 交易量骤降:8 月第一周的交易量大幅下滑,从峰值的 5.5 亿美元跌至 7700 万美元(来源:TokenTerminal)。
- 透明度不足:包括疑似内线钱包交易、信息披露不透明等问题,严重损害了信任。Zora 的「Ethos」页面也收获了负面评价,进一步影响社区情绪。
- 使用体验差:用户普遍抱怨 Base App 发帖速度很慢,带来糟糕的用户体验。
- 内容监管争议:上周 Base 平台的代币榜首竟然是一家色情网站,引发了大量批评(来源:Decrypt)。
不过,支持者则认为,这只是任何爆款产品必经的周期。至少在眼下,他们的判断并非没有道理:8 月第二周,ZORA 的行情再次提速。
在短短几天内下滑的交易量,于第二周迅速回升。
聪明钱与大户资金开始涌入,推动 ZORA 在单日内上涨 46%,创下 0.14 美元的历史新高。
平台近期的迭代也在持续,包括「全方位加速」和 Android 端的性能提升。
接下来真正的问题是:Zora 的模式能否走出投机阴影,建立长期信任,并实现规模化扩张,同时不稀释其「链上创作者所有权」的核心叙事?还是最终会被视为另一种「换壳的 Meme 币平台」?
未来路径与想象空间
尽管争议不断,Zora 仍处于早期阶段,却有潜力重塑数字内容的价值体系与变现逻辑。
目前,它已汇聚 42.1 万+ 创作者、近 300 万收藏者,并依托 Base 的 OP Stack 实现了无缝扩展。再叠加 Coinbase 的庞大用户基数,未来的渗透空间不容小觑。
几个值得关注的动向包括:
- 与 Farcaster 的更深度整合,强化「社交 + 经济」一体化互动。
- 推出 Coins SDK,降低开发者在 Content Coin 模型上的构建门槛。
- 面向全球市场的移动端优先扩张,切入创作者变现尚未充分的地区。
结论:链上文化的新层?
Base 最初只是一个更快、更便宜的以太坊 L 2 技术方案。但随着 Base App 的发展,它正在转向一个更宏大的定位:文化、创意与社区的经济层。通过这次重塑,Coinbase 也明确释放信号,从中心化交易所,迈向更去中心化的 Web 3 基础设施。
Base 的市场策略很清晰:构建基础设施 → 吸引创作者 → 让链上文化自我复利。而 Zora 在其中扮演核心角色:把内容变成代币,把创作者变成持份者。
风险依然存在。热潮终将退去,信任的建立需要时间,而内容代币的投机属性可能吸引一部分人,却同样会让另一部分人望而却步。中心化的代币分配和透明度上的失误也是必须直面的问题。
然而,如果 Zora 和 Base 能够打磨模型、提升用户体验,并在激励机制上实现更好的对齐,他们确实有机会重塑数字所有权。
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是:内容代币会成为创作者变现的下一次进化,还是最终只是加密行业冗长炒作史中的又一次试验?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