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第二层转型:可扩展性作为用户留存工具
随着以太坊第一层(L1)逐渐成为安全结算层,第 2 层(L2)解决方案如 Arbitrum 和 Base 则处理高频且成本敏感的交易。根据 CoinDesk 分析报告,到 2025 年 9 月,Arbitrum 和 Base 的总锁定价值(TVL)分别达到 200 亿美元和 150 亿美元。
CoinDesk分析这种迁移不仅是出于对交易速度和费用的考量,更是一种战略举措,旨在留住用户,避免因摩擦而流失至其他平台。基于 L2 的 DeFi 协议落地页突出显示了实时天然气成本比较 和 交易速度基准,从而促使用户留在以太坊生态系统中。例如,线性金融利用去中心化托管优化性能,确保合成资产的即时结算,减少传统订单簿延迟。
流动性质押及其他:收益优化作为用户留存钩子
像 Ether.fi 这样的协议通过引入流动性权益代币(LST),如 weETH,允许用户在质押的同时保持流动性,从而实现收益最大化。这一创新解决了传统质押中锁定资产的机会成本问题。此外,Ethena 的 delta 中性衍生品策略实现了76%的资本保留率,显著降低了波动率,并吸引了机构投资者的高度信任。
A1 研究分析此类风险管理收益策略表明,在市场压力下,这种模式可能比传统的流动性挖矿更具吸引力。
用户获取:结构化激励与游戏化引导
2025 年,以太坊的 DeFi 平台超越了投机性的收益耕作,采用价值驱动的用户获取策略,如锁定期、归属时间表和基于成就的奖励。例如,ArkenYield 使用集中流动性做市商(CLMM)策略,优化稳定币生态系统的流动性配置。同时,游戏化入职培训也成为强大的工具,帮助新用户熟悉 DeFi 工作流程。
数据显示,使用游戏化入职培训的协议用户留存率提高了30%。
为信任而设计:推动流动性的关键页面元素
2025 年以太坊 DeFi 落地页注重视觉清晰度 和 功能交互性,以建立信任并鼓励流动性生成。例如,Aave v3 页面提供可定制的流动资金池构建器,简化复杂策略,提升用户体验。
机构视角:ETF 和公司国债
2025 年,以太坊的机构采用进一步巩固其内在价值。创纪录的以太坊 ETF 资金流入——例如贝莱德的 ETHA 基金,吸引了 120 亿美元——连接了传统金融与加密货币。企业财务部门也将其视为数字营运资本资产,一些公司持有数百万美元的 ETH 作为资金多元化的一部分。
货币分析截至 2025 年 8 月,以太坊的 TVL 达到 791.5 亿美元,得益于散户和机构投资者的共同参与。
结论:以太坊 DeFi 生态系统的飞轮效应
以太坊在 DeFi 中的价值不是静态的,而是形成了一个自增强飞轮。通过结合 L2 可扩展性、风险管理收益策略和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以太坊创建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标志着以太坊已超越简单的结算层角色,成为用户驱动金融创新的操作系统。
随着 DeFi 格局的成熟,掌握这些被低估策略的协议和平台将决定以太坊下一阶段的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