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笑寅,华尔街见闻
全球评级机构穆迪近日发布报告警告称,由稳定币驱动的“加密化”趋势正对新兴市场的货币主权和金融稳定性带来日益严峻的挑战。
穆迪在最新研究报告中指出,随着稳定币及其他加密货币在全球范围内的采用率迅速上升,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主权正面临被削弱的风险。这种趋势下,以美元等法定货币为锚定物的稳定币被广泛使用,导致央行在利率调控和汇率管理方面的能力受到侵蚀。
报告特别提到,如果个人将储蓄从国内银行存款转移到稳定币或加密钱包中,银行系统可能遭遇“存款流失”的危机。穆迪分析称,这种资金外流不仅会影响银行的流动性,还会对整体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构成潜在威胁。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全球数字资产拥有者已达到约5.62亿人,较前一年增长了33%。穆迪强调,尽管发达经济体中的加密资产普及主要得益于明确的监管框架和成熟的投资渠道,但在拉丁美洲、东南亚及非洲等新兴市场,其快速普及更多源于跨境汇款、移动支付需求以及对冲通胀的实际需要。
“加密化”风险加剧
穆迪认为,“加密化”对一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和金融体系稳定性的侵蚀是其核心风险所在。
报告指出,当大量经济活动通过稳定币进行时,央行通过调整利率来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能力将显著下降。此外,若美元稳定币成为主流交易媒介,本国货币的汇率稳定性也将受到直接冲击。
同时,穆迪警告称,稳定币本身也存在系统性风险。
尽管稳定币通常被认为相对安全,但其快速增长可能引发系统性漏洞。例如,由于监管不足,储备金可能面临挤兑风险;一旦发生脱锚事件,政府可能被迫采取代价高昂的救助措施。
增长失衡与监管鸿沟
全球范围内,加密资产的普及呈现出显著的地域不平衡,而监管滞后的现状进一步加剧了新兴市场面临的潜在风险。
穆迪在报告中强调,目前的监管格局极为分散。数据显示,全球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国家制定了全面的数字资产监管规则,这使得许多经济体直接暴露于市场波动和系统性冲击之下。
这种监管鸿沟与不同地区的增长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发达市场,加密资产的采用更多集中于投资用途,而在新兴市场,民众则更倾向于利用其满足实际需求,如跨境汇款和规避本国货币的通胀风险。
穆迪指出,这种分化一方面体现了数字资产在普惠金融领域的潜力,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在监管未能及时跟进的情况下,金融不稳定风险正在持续累积。